秀山丽水伴我基业常青——记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1-09-05
打铁要经千锤百炼,在淬火瞬间,把一块普通铁炼成好钢。七队就是这样一块钢铁,历经岁月风霜捶打,不断淬火,愈发坚韧。“微博则像一盆水,七队红彤彤的钢一放进去,就刺啦一声炸开了。”对七队有所了解的人比喻道。
距离杭州300公里的浙江省丽水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地方,如今,这里成了风景秀丽、休闲度假的胜地。诞生于此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伴随着丽水市不断发展壮大。这支有着50多年队史的找矿尖兵,因为几条百字微博感动了无数互联网上的访客。国土资源部党组和浙江省委、省政府,也对七队的贡献和发展倍加赞赏。
全国有上千支地质队,发展快、找矿多的队伍很多。七队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待遇?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近距离触摸七队的命运脉搏,在历史中感受这支队伍代代延续、沉淀、弘扬的地质精神。
7月下旬,在前期密集采访报道的基础上,本报记者再次赶赴杭州、丽水、衢州等市及其所辖建德、遂昌、云和、淳安、开化等县(市),深入一线矿区、生产基地及当地政府,试图更加完整地展示七队生产、生活中感人的点点滴滴。
上篇:传承“三光荣精神”,谱写新时代地质精神
微博热议
七队自1958年成立以来,几经分合,直到1978年才在丽水市稳住基地。2002年,七队的基地扩展到杭州市区后,丽水基地宁静了很多。
但从今年年初开始,丽水基地又热闹起来。不仅丽水市委、市政府频繁到访,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领导也多次前来调研。
源头起自一条微博。今年春节后,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这位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微博控”,在个人微博上转发了组织部干部春节调研地质工作时发的微博,并感慨地写下了关心、支持地质工作的感言,认为地质工作者就是“活生生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老三’”。这些感言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地质领域引发强烈反响,跟帖者难以计数。
电影、微博、地质,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事物,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影响到了整个地质行业。
在浙江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今年春节期间带队赴七队调研的浙江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赵雄文,他最早在微博上写下了七队的故事。谈到当时在矿区的见闻,赵雄文历历在目:“当时春节刚过,天气很冷,但我们一直被七队的事迹、七队干部职工的言行感动着。七队的丽水基地大楼,尽管有些旧了,有些落寞,但楼内很干净,有精气神,让人能感到这个单位曾经很辉煌。”
“曾经很辉煌”,这不仅是形容七队,也是地质工作者为共和国找矿历史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者忠实履行为共和国找矿使命,找到了一批好矿、大矿,为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改革开放30年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矿产资源。
七队是原地矿部表彰的90多个“地质找矿功勋单位”中的一个。
七队现任队长陈启强表示,总结历史成就,几个数字可以概括:七队在浙西南地区共发现矿种57个,探明储量矿种26个,找到13处大型矿床、20余处中型矿床,为浙江省也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七队丽水基地大楼,一面墙上挂满了荣誉。有两项荣誉是地质领域的最高奖励:一个是原地矿部颁给七队的“地质找矿功勋单位”称号,一个是国土资源部颁给七队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另外,七队集体和个人获得原地矿部、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劳动模范、金锤奖等几十个奖项。温家宝、习近平、邹家华等领导同志曾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为七队题词或到该队工地视察。今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七队党委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七队是“货真价实”的找矿功勋单位,这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丽水基地考察后深有感触的评价。
七队探明的大中型矿床中:遂昌金矿是浙江省最大的金矿;缙云沸石矿是全国最大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沸石矿;探明的萤石矿产量名列浙江省第一;龙泉市乌岙铅锌矿,探明储量名列浙江省前茅。诸多矿种的发现,保证了丽水乃至浙江省工业体系的建设发展。靠辉煌的找矿成果和发展经验,七队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站稳了脚跟。
然而,更能打动互联网访客的,却是地质工作者独特的精神品质。赵雄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七队听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看到了很少见的老一代科学家形象,看到了中青年地质队员平时木讷但只要说到矿就神采飞扬、语言流畅的可爱,也看到了在喧嚣、浮华的城市找不到的更珍贵的东西。
这种“更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历经时光之刃的雕刻,历久弥新、坚守忠诚的地质精神。
保留“火种”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位于建德县周家坞金钼多金属矿项目部。项目部所在的村子建在山沟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项目部租用村民的两层楼房,进行了简单装修,便算在当地安了“家”。最能吸引来访者目光的是楼外挂着的一幅蓝底白字: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宝藏。
满怀希望、寻找宝藏,这是地质工作者最简单也是最崇高的理想。在七队的历史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这支队伍5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地质找矿工作。
浙江省地勘局局长华宣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中央对地质找矿的重视不言而喻。地质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社会地位高,收入也不错。那时的七队,社会保障有力,地质队员干劲十足,实实在在坚持“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对“三光荣”精神,老地质队员的感受很深。
记者采访了七队74岁的老队长许金坤、72岁的女同志陆承柏,上世纪80年代他们都在七队工作。如今,他们仍然精神矍铄,言语神情透着老地质人独特的热情、执着。
许金坤说:“那时丽水交通不方便,不像现在四通八达。野外一跑就个把月,馒头硬得咬不动,野外津贴只有五六毛钱,但找到矿就很高兴,为国家找大矿、找好矿,不计较待遇。”
陆承柏曾是队里不多的女队员之一,孩子就出生在野外基地。“整个地质队的子女都很遭罪,但大家不想这些,国家让到哪里就到哪里。找到矿,在报告上签上名字,就很有成就感。电影里的‘老三’比较理想化,与实际差得很多。”回想起那时的生活,陆承柏老人仍然很自豪。
讲到老一代地质工作者的辛苦,很多人也有一肚子话:吃冷饭、睡稻草,“跳蚤在地板上跳得噼里啪啦”;找对象难找,即使结婚两口子也长期分居,一年只见几面;老人、孩子都顾不上。
但所有经历过地质辉煌期的人最爱用“那时候”,形容曾经的荣耀:
“那时候县委只有3辆吉普车,地质队有8辆”、“那时候一个月工资60多元,比县医院院长还高”、“那时候军事化管理,说不能旷工就不能旷工”、“那时候每人一个月有三四十斤粮票供应,老百姓羡慕得很” ……
地质工作苦。但回忆野外时光时,地质队员朴素的话语中,更多的是自豪与骄傲,是为国找矿的单纯信念,是患难与共的夫妻之情,是同甘共苦的兄弟之谊,是同心协力的战友之情。
曾经很辉煌,也曾经很“萧条”。七队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分为3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期、经济转型时期的萧条阵痛期、市场经济时期的繁荣发展期。
在萧条阵痛期,地质工作遭遇了较大波折,“养队伍都成了问题”。但是,七队靠获得的地质大调查、基金项目保留了自身的技术实力,靠闯市场养活了这支队伍。“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使地勘经费从几百万元减少到100多万元,七队仍然没忘记找矿。”七队老队长许金坤说。
即使在最困难的90年代,七队始终保留了一支20人左右的地质技术队伍,从没有中断过地质找矿工作。这支队伍成为浙江地质领军人才的摇篮。目前,在全省十几支地质队伍中,有许多队领导和地质找矿技术骨干都是七队输送的。
华宣奎认为,七队是浙江唯一一支始终保留找矿“火种”的地质队,并用这些“火种”点燃了浙江省地质找矿的又一次熊熊烈焰。
使命传承
延续的不光是“人才火种”,还有“精神火种”。
今年6月20日,在浙江省“党旗高扬党徽闪光”创先争优主题晚会上,七队的百人大合唱以一曲激荡高昂的《勘探队员之歌》,将晚会推向高潮。合唱之前还有一个细节更加令人感动:七队的新老五任队长进行了庄严的队旗传递仪式,寓意为共和国找矿的地质火种永续流传。这种神圣、热烈的仪式感染了在场观众,掌声久久不息。
“为矿而生,为矿而喜,为矿而忧”,这是陈启强队长对七队地质情结的概括。从年过花甲的老同志到刚刚入行的年轻队员,不同年代的地质工作者,对这种情结的表述不同,但有些光荣传统、精神主线代代传承又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楼小东说,以七队为代表的浙江地勘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找矿的改革和发展。地质队员在一线远离亲人,远离城市,在这么艰苦的深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祖国奉献青春、奉献智慧,值得敬佩。
原七队党委副书记、现任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认为,七队的事迹展现了地质工作者身上一种永恒的东西,就是对地质事业的执着、热爱、奉献。七队出的干部最多,与整支队伍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
原七队党委委员、原地矿厅厅长汤文权认为,七队队风好、目标一致,找矿细水长流,通过为国家找矿实现了自身最大价值。
浙江省地勘局原局长张盛丰认为,七队有很好的传统,概括来说包括三方面,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科学找矿、不断探索。
每位新加入七队的大学生,都有一堂必修课,那就是学习地质七队的发展史和“三光荣”精神。在一分队、三分队的座谈采访中,记者发现,正在成为七队骨干力量的中青年地质队员,正在接过老一代的传统,将之发扬光大。
七队一分队队长陈升立不善言辞,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地质找矿是事业也是个人爱好。身为湖南人,陈升立两三年才能回趟老家看望父母。
七队地质调查院院长袁建新说,尽管地质队多次变迁,但还是有感情,舍不下,准备一直干到退休。
刚刚30岁出头的七队骨干队员齐刚说,队里重视找矿,手把手教自己的师傅就有好几位,言传身教,不觉得地质工作苦。他来自陕西咸阳,曾因为钻进坑洞导致一场大病,在杭州的妻子抛下生意专心来陪护。
七队年轻的地质队员、1985年出生的陈宰松说,一些同学在“炒”房子倒房子,也许自己赚了不少钱,但我找到个大矿,对社会、国家的贡献更实在。
精神的传承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七队队员不仅战胜了矿业萧条期的消沉,而且在地质找矿的又一个春天中稳稳抓住了机会。
从2002年开始,七队进入开拓、进步、繁荣的飞跃期。除了找矿,七队立足地质本行,在事关民生福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测、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为丽水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丽水市委、市政府的信赖与帮助。通过市场反哺勘查,再将矿业权交易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七队的综合实力实现了飞跃。
坚守地质事业、为共和国找矿的信念,数十年来在七队地质人中薪火相传。
下篇:融入地质找矿和服务社会主战场,不断增强生存发展实力
政府帮手
“三光荣精神”有不变的奉献精神,也有在新形势下不断演化的创业精神、时代精神。
最令七队人骄傲的工程项目之一,是1988年的“西湖引水工程”,使西湖水经常更换,保证了优良水质。至今,在西湖湖畔的引水亭处的“功德碑”上,仍然刻有七队的名字。
除了找矿贡献,七队立足地质本行,发挥专长,在事关民生福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测、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贡献突出。地方政府之所以仰赖一支普普通通的地质队,与七队过硬的技术实力、优质的服务能力、顾全大局的保障水平有莫大关系。
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丽水地形复杂,强降雨较多,极易诱发地质灾害。1990年~2010年的20年间,共发生100多起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丽水市国土资源局与七队共同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分队,在台风期、汛期24小时待命。七队参与地质灾害应急调查100多起,协助地方政府处理了数十起地质灾害突发事件。2006年8月11日凌晨,丽水遭受台风“桑美”猛烈袭击。七队的技术人员顶风冒雨,向庆元县政府提出应急措施和建议,共安全撤离或搬离2.8万多位群众。
据介绍,自1999年起,七队开展地质灾害基础资料调查与研究,已完成丽水1:10000大比例尺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每五年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避让搬迁规划。以此为基础,七队对丽水农民住房以及公路、水电站、工民建项目等进行了全面评估,对全市377所中小学校场址进行了调查。
七队在丽水的旅游地质、地质遗迹调查、农业地质方面,承担了主力任务。在青田县矿业遗迹调查项目中,发现珍稀级遗迹9处,重要遗迹17处,为当地申报国家矿山公园奠定了基础;在景宁县,通过地质遗迹调查,为景宁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农业地质方面,七队于2004年为丽水市立项了松古盆地和丽水——碧湖盆地的农业地质调查,没有索取任何收益。
地质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系从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密。“地质工作要更加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七队这里得到了生动体现。
靠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响的品牌,七队在经济上也尝到了甜头。“目前全队有16亿元的市场项目正在施工,没有一个亏损,去年一年队里就接了11亿元的项目。”陈启强自豪地对记者说。
市场先锋
2002年,七队队部从丽水迁往杭州,品牌更加响亮,闯市场的实力更加强劲。陈启强队长表示,七队已经形成以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地质延伸产业等三大产业。去年,七队光地质延伸产业产值就翻了一番。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一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勘单位的发展思路,也一直是七队的主导思想。在七队,地质勘查业与市场经营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奠定当前七队基础的“第一桶金”,无疑是2006年和2008年转让的两个萤石矿业权。几千万元的收入,使七队的经济形势大为改观。
市场经营做得好,地质勘查业也跟着红火起来。“这两年,投入勘查的资金超过2000多万元,在建德市周家坞矿区、遂昌徐村矿区,都有找到大矿的可能。”陈启强非常自信。在他看来,只要有大的突破,七队的发展还将有质的飞跃。
早在1996年前后,七队的领导班子意识到,一味追求面上的拓展,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很难获得突破性进展,在经济上也很难赢得真正的好转。于是,七队开始卖掉全部的打桩设备,重新确定以隧道施工为主业。
七队“火”了,不光是名声在外,职工的日子也“火”了。
丽水基地办公室主任胡建国说,七队的发展,可以用“三提高”来形容,“提高收入、提高自豪感、提高幸福感”。
“今年,我们的产值有望突破6亿元,人均收入将达到7.6万元(除五险一金)。我很有信心。”陈启强自信地说。他上任队长3年来,七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市场经营、内部管理方面,七队也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在经营管理上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针对投资项目分散,为了保证收益,实行风险抵押制度,七队规定,4个工程处每个交200万元押金;为提高经营人员积极性,实行经营奖励制度,在自主投资项目的收益中,拿出3‰~5‰作为奖金;测量、工程勘察等延伸产业项目多、难管理,队里对17个单位一把手的家属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并规定在足额缴纳国家税收保证职工规定收入和队里的管理费之后,剩余的钱可自由支配。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七队规定,职工收入水平纳入二级单位的经济责任制指标。七队地调院院长袁建新表示,今年地调院的经济责任制指标有两个,一是管理费上交不得低于13%,二是职工平均收入(除五险一金)不得低于8万元,发展压力很大。
为了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七队开始组建“百人团队”,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每月增加300元补贴,一年给予1000元的论文撰写费用;除“五险一金”外,今年每人保证收入不低于8万元;在学习培训、职称评聘、入党提干、住房分配等方面,对“百人团队”成员给予优先考虑。
在离退休老同志工作方面,七队建立离退休职工家庭档案。对25户特困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分为三档实行按月定期补助;建立帮扶基金,今年已增加30万元;在参照公务员报销医疗费后,对职工医疗进行二次报销补偿,最多的医药费报销一年可补助每人每年1万元,努力解决医疗费自负比例过大职工的困难;承诺在2010年给离退休职工发放人均福利9300元的基础上增长10%以上。
谈起未来的发展,陈启强说,地质队的发展决不能离开老本行,真正要发展成为经济巨人,还是要靠找矿。此外,施工业和延伸产业也应当做大做强,重点放在上规模、求效益。经营机制要逐步与市场接轨,使原有弊端得到解决,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管理模式。
地方支持
“老虎下山”,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质工作基地化建设的比喻。1985年,地矿部召开全国地质队基地建设大会。同年,七队的丽水基地建成,从那时至今,七队与当地政府、群众有了割舍不断的情谊。
地质队的发展、壮大,与地方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属地化改革之后。
“坚守精神高地”,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对七队的找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或到施工现场视察工作,原地矿部、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丽水市委、市政府尤其重视这支队伍的贡献。
七队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90年代最困难的时期,仍做到坚持找矿,与国家支持找矿的大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更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关心。正如许金坤老队长所说,“1999年地质大调查启动后,七队凭借技术实力,迅速抢占先机,队伍就活了。”
73多岁的老队长沈廷槐在《我接待过的几任部长和领导》一文中,深情回忆了老一代省部级领导同志、丽水地委负责人视察七队时的细节:“1982年孙大光部长到队视察检查工作,肯定了工作成果,并鼓励大家多找矿、多立功,还下坑道、上钻机,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亲切交谈。朱训部长视察我队地质资料库房时,发现通风、防潮条件不好,严厉批评了我们,说地质资料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属地化改革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更加重视这支主力找矿队伍。潘圣明副厅长告诉记者,省厅在矿业权审批、登记,申请中央和省地勘基金项目,以及处理与地方政府关系时,都给予七队大力支持。
丽水市政府历届领导都对七队关爱有加。政府常年安排一位副市长联系、指导七队的工作。陈瑞商常务副市长在担任县领导时就经常与七队打交道,“1995年前后,七队非常困难,有的地质队员晚上不得不去拉黄包车。当时的队长徐刚经常跑到我那里要项目,农田水利建设给了他们不少”。
从今年起,陈瑞商作为市领导接手与七队的联系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七队不容易、了不起、有前景。尽管属于省直管队伍,但市里把七队当成丽水的一家人。七队服务大局的意识也非常强,与当地相处得非常融洽。”
就市政府如何对七队加大支持,陈瑞商表示,一是保障七队的用地需求,二是保障野外一线队员的子女上学,三是在同等条件下矿业权优先配置。
七队的事迹通过微博、媒体报道后,徐绍史部长作出重要批示,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也相继就七队事迹作出批示,丽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学习七队、关心七队的专题活动。8月9日,蔡奇专程到丽水慰问七队,并希望“七大队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要再干50年,为祖国找矿立新功”,提出了政治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
近日,部省联合表彰七队。国土资源部是地质行业主管部门,省级政府是地勘单位行政主管。两者联合对七队事迹的表彰,向地质领域释放出强烈信号:在轰轰烈烈铺开的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地质队将继续担当主力军作用,冲在地质找矿、服务发展的最前沿。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1年8月31日)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新桥街道站前路199号 电话:0577-88419407 传真:0577-88412083 网址:www.zjshiyidui.cn 电子邮箱:zjshiyidui@163.com 邮编:325006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