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速闻
分享到

心系人民  真情付出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7-02-15    

 

 

编者按:《温家宝地质笔记》,自今年3月出版以来,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国土地勘系统中掀起一股浓郁的读书热。作为大队党委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暨纪念建党95周年“七个一”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笔记》、谈感悟、赛征文”活动,旨在号召全队干部职工结合“两学一做”,认真学习研读《笔记》,深刻体会家宝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切的为民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从而进一步提升履职担当、善作善为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队地勘经济的转型升级。经认真组织评选,多篇学习体会读后感脱颖而出,本刊将择优选登,共享共学。

◆获奖名单◆

一等奖

《心系人民  真情付出》  作者:董旭明

二等奖

《争做时代的“补匠”》  作者:江伟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作者:林道秀

三等奖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作者:周文忠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作者:叶建亭

《坚持<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作者:周舟

鼓励奖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做好地质人》作者:许鹏飞

《胸怀祖国  心系人民》  作者:张忠文

《最忆荒野找矿时》  作者:于春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作者:朱芳平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作者:王长江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的一点体会》  作者:周可平

《梦回天山  不忘初心》  作者:仓飞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作者:袁静

 

心系人民  真情付出

 

——读《温家宝地质笔记》有感

 

都说,温家宝总理在任十年,随着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带来了中国地质事业的新一轮辉煌;《温家宝地质笔记》的出版,把这种辉煌又拉向了精神层面,影响更为深远。

“忽如一夜春风来……”,读着《温家宝地质笔记》,就有这种感觉。首先因为我是地质队员,设身处地,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其次,真实的事件,平实的语言,独特的文风,处处透着清新;

再次,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赤子的情怀,真情的付出,无一处不感染着我。

我也在甘肃工作近二十年,温家宝工作过的地方我也曾去过很多,他书中的地名耳熟能详,甚或他交待的事件,好像就发生在我的眼前。我也去过中国地质博物馆,看见过他真实的地质笔记,以及少量他用过的物品。那隽秀的字体、漂亮的素描,让人怀疑是不是重抄过的;没有错别字的记录、流畅的语言,很难让人相信是在野外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整个记录的工整程度、认真程度,甚至让你觉得:这要花时间啊!如果有师傅,他不得催骂吗?要知道,野外作业是讲进度的,你认真,别人耐不得你认真啊!可无论你如何惊呼,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就在《温家宝地质笔记》这本书里,在你的眼前,那发黄的纸张、陈旧的封皮、书写的痕迹,不容怀疑。他说“这本书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联想到他当总理时,每当答记者问时,引经据典,思路清晰,数据可靠,人称“计算机脑袋”,就更不用怀疑了。我想,一

名地质队员,能当上国家总理,究其根基,难道就没有一部分源于这股认真劲儿,这股出类拔萃的精气神?

我思考的是,这种精神何来?单薄的身体,还得过肺结核。

“我平静而从容地直面各种困难,一步一步地前行和攀登,从未退缩。我坚信,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一个有信念的人,一定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天,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按照自己的信念,坚定地向前看、向前做、向前走。而绝不会满足于事务工作,学习无一定计划,工作和生活缺乏目标,空费精力、耗人生命。”

一个不热爱地质事业,心里没有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不可能有这样的劲头,这么大的力量。通篇《温家宝地质笔记》,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劳苦人民的深情厚谊,如在19705月的一篇日记中,温家宝写道,“我要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为人民造福。”他经常住宿农民家里,有一年春节还是在农民家过的,他和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疾苦,感受他们生活。他把改善百姓生活作为自己的理想。事实上,在1965年大学毕业时,温家宝就曾主动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他在书中写道:“我曾多次要求到西藏工作,并两次写血书明志。”读到这里,你自然会想起他当总理时国家出台的那些“三农”政策,总会想起汶川大地震、SARS疫情、南方洪水、温州动车事故等国难时他单薄的身躯、坚定的步伐、长者的风度、激昂的神情……正是我们的“平民总理”心系人民,有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才有了他毕生一以贯之的高尚情怀。

在书中,有一个细节,我想肯定感动了很多读过这本书的年轻人,并为他们指明了方向。这个细节是:结束一天的野外工作之后,他并没有选择跟同事们一起打扑克,而是坚持读书、工作和学习,充实和完善自己。他说,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他就这样珍惜时间,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们知道,地质队的野外生活是辛苦孤寂和单调乏味的,白天上山编录、采样、填图,往往很累,经常还会碰到各种危险,晚上回来好多人就不想再劳神费力了,打打牌、喝喝酒、聊聊天、解解闷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坚持学习则需要很强的自控能力。

我自己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可谓清高,可谓认真,不抽烟,不喝酒,那时看不惯帐篷里的烟雾缭绕,听不惯酒后的吆五喝六,经常一个人闷着头读书学习,不想学了宁可练练字听听收音机,向往着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但坚持不久,却发现出了问题,感觉自己不合群了,时间越久越孤寂,于是信念慢慢动摇了,慢慢也学会了打牌甚至喝酒,许多时光在消磨中一去不返,造成了好些缺憾。这方面,温家宝同志就不一样了,既热衷学习,又和大家关系处理的很好,真让人惭愧之至!佩服之至!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抱着手机一天光新闻都看不过来,只觉光阴荏苒,哪管眼睛发干。如何利用好时间,做好人生规划,不虚度此生,比起我们年轻时,更需要多么地坚强啊!地铁上、公交上、高铁上、公园里等等,随处可见看视频、打游戏、看新闻的玩手机者,鲜见埋头苦读置身喧嚣事外者。我想,那偶见的读书人,如果不是应急备考,就是自控能力超强的达人,这些人,以后定然了不起。

有故事说,最先爬到树顶的,是蚂蚁中的聋子,因为他们不管不顾,一门心思;又说,成为科学家的,是精神上有问题的人,因为他们执着前行,如痴如醉。当然,也不全是这个理儿,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政治家…多了去了。但,从一个角度说明,大凡杰出的人才,都要经过专注思考和不断实践,才能成功。生命是短暂的,左顾右盼就会忘了前行的路。办事容易成事难,办小事容易成大事更难。瞅准方向,咬定青山,不受诱惑羁绊,不让杂事扰缠,全力以赴,才能到达理想彼岸。不仅如此,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寻找铺垫,借鉴前人经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温家宝同志就善于借鉴经验,他始终把学习摆在第一位,工作中向前辈同事学,回到房间读书思考学,住到老乡家里不耻下问学,做了官又从调查研究中学,边工作边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他学校毕业到单位报到,“远赴甘肃工作,四件行李中有两件是装满书籍的小木箱”,真是孔夫子搬家啊!“不看书,就觉得没有完成一天的任务”。虽然到处搬家,一些笔记找不见了,但保留着的还有四十五本之多,可见其学习之投入,心思之慎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使工作更加科学严谨。“经常把名人格言抄在笔记本,常看常思,常看常新,激励自己,下决心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他在为人民服务的航线上,一生忙碌,不仅摇着橹扬着帆,还要尽力小心翼翼不致偏离航线,多么难能可贵啊!同时,他干工作眼睛里又容不得沙子。如对遥控填图这种现象,即所谓“遥控点”或“飞点”的做法,不屑一顾并坚决反对,“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他宁可多跑几公里,也要坚持实地观察。表现出了一名科学工作者一丝不苟、宁静致远的工作作风。

“光阴荏苒,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看看自己,已经进入壮年了。在生命的长途上,我必须抓紧这每一天,每一年,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工作。一息尚存,我决不放弃为人民积累知识,再服务于人民。每晚都在读《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恩格斯的光辉著作。生活很紧张,也很丰富。”(摘自温家宝祁连山工作日记 1974714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经常以林则徐的这句话勉励自己,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锤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我经常背着装满石头样品的地质包,一步一步向高山攀登,累了就靠着山崖歇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我从不敢坐下,生怕再也起不来”。“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愈坚;岭越远,胸怀愈宽。”他在书中这样说。我们知道,祁连山脉位于我国西北部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全长一千多公里,宽数百公里,山峰高度多在海拔四千米至五千米之间。当你穿过甘肃那长长的河西走廊时,即便是夏天,也能看到祁连山脚一条平平的雪线,延伸好远。上过祁连山的人,自然领略其中的辛苦,没有去过的人,也可以想像得到高海拔地区缺氧工作的滋味。在高海拔地带,一旦感冒,就有生命危险,即便交通工具方便都难以保证。正是这种磨炼,使温家宝的性格更加坚强,为以后经历大风大浪具备了钢铁般的意志。

“梦里常回祁连山,最忆荒野找矿时。”当他卸任总理,整理笔记时,终于写出这样的感叹。我想,祁连山那段艰苦的找矿岁月,留给了他多么宝贵的记忆,也成了他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千树万树梨花开……”,希望不仅仅是我们地质队员,而是看过此书的所有年轻人,都能以温总理这种几近完美的人格为榜样,刻苦学习、认真做事、掌握科学、贡献人民。    (董旭明)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