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
分享到

为了城市的和谐

  作者:王一鸣    来源:本站原创    2010-12-27    

为了城市的和谐

——记地环院“杨府山边坡治理设计项目”攻坚战


“专家组经过认真评议,一致认为设计报告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设计方案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意通过评审。对报告提出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补充后,可正式提交有关部门使用。”127日,随着评审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尚岳全教授宣读完温州市杨府山城市公园边坡治理设计项目的《评审意见书》,我队地环院承担的杨府山边坡治理工程设计项目的攻坚战也终于圆满地合上了帷幕。

杨府山,别名“瞿屿山”,独峙瓯江南岸,是温州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重要坐标点,杨府庙、杨府殿以及叶氏古墓、陡门古闸等,无一不是温州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然而近年来,无节制的开山采石使得山体满目疮痍,景观尽失,温州人提起杨府山无不痛心疾首。

20108月,市政府决定将杨府山建设成一座总面积1000多亩的市级开放式城市公园,并向市民承诺201111月建成试开园。作为温州“六城联创”活动开始后,市委市政府还绿于民的第一大举措,该公园建设备受全市人民观注和期待。但对于游人如织的城市公园而言,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不容忽视,为此,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和市长赵一德多次到现场实地调研,提出要在建设杨府山城市公园的同时,完成杨府山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市政府将治理工程设计的任务交给我队。

接受任务后,队长吴宏伟亲自挂帅,副队长兼总工程师龚新法亲自督战,在地环院抽取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杨府山边坡治理工程设计项目组,力争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治理工程设计工作。第一期边坡治理设计任务为山体东南侧约700长的边坡,由地环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傅静安任项目负责;第二期北东侧等1400余米长的边坡治理工程设计任务由工程师王一鸣任项目负责;大队两位副总工程师袁民豪、叶康生负责整个工程的内部资料审核工作。

我队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已有十余年时间,积累了大量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队伍。由于杨府山建设项目定于111日正式动工,因此项目组必须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一期设计工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该项目正是考验这支队伍能否打硬战、攻坚战的最好试验场。正如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建明所说:“杨府山边坡治理工程设计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既是对十一队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十一队的一次锻炼。”

任务一落实,项目组各成员立即开展现场踏勘工作,在龚新法总工指导下2天内就完成了“温州市杨府山城市公园边坡防治设想”,对杨府山边坡治理工程确立了大致的框架,吴宏伟队长和龚新法总工在第一时间将防治设想汇报给市委和市政府。获得首肯后,项目组随即正式开展治理工程设计工作,由于正值国庆假期,项目组成员放弃了休假,利用三天时间分组开展全面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调查,查明已有的地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室内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编制工作。

起初,项目组采用地质灾害及边坡治理中惯用的削坡、锚固、支挡等常规手段,力求安全可靠,忽略了山体边坡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景观价值,刚开始形成的三个方案都对山体“大动手脚”,对山体边坡人为改造过多。通过与建设方、规划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多次协商讨论,确立了对杨府山边坡尽量保持现状,采取以安全隔离为主的设计思路,吸收了城市公园建设 “人文、低碳、健身、休闲”、“显山露水、自然和谐” 的设计理念。在随后的治理设计中,对于坡脚有足够安全距离的边坡段,尽量采取保持山体现状,下方设缓冲隔离带的治理措施;对于坡脚不具备安全距离的边坡段,在治理工程设计中尽量减少挖方量和加固工程量,以保持山体现状。将边坡治理同城市公园建设理念相融合,将安全同环保思想相结合,不仅是设计思维的改变,也是城市公园边坡治理的新思路,更加绿色环保,更贴近人文和谐。

1031,经过一个月的日夜加班,杨府山东南侧边坡治理设计(随同东侧边坡勘查报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通过了由省内多名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审议,并于115日正式提交第一期治理设计报告;随后,项目组成员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杨府山边坡二期治理设计工作,127,厚达80余页的二期治理工程设计报告顺利通过了专家组审议,赢得了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此次攻坚战,我队技术人员充分发扬集团作战、持续作战的优良传统,保质量,抢时间,赶进度,不仅完成了任务、锻炼了队伍、改善了设计理念,还向全市各界展现了温州地质队员吃苦耐劳、团结奋进、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