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
分享到

万里关山渡若飞

  作者:办公室    来源:本站原创    2009-01-12    

 赴疆十一侠士群英传

侠士:陈惠

门派:矿勘院党支部书记、赴疆后勤保障组负责人、阿尔金山大会战项目负责人

秘笈:“外行领导内行”

侠踪:9月底开始的阿尔金山大会战,作业区海拔在3000以上,天气已然寒冷,当两名技术负责人因事回温后,作为非地质专业出身、负责后勤保障的他,又毅然挑起项目负责的重担。虽然有种种委屈和不适应,但他始终坚持一个念头,以工作为重,早点完成任务。40多天的坚忍与拼搏,见证了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觉悟和党性。

侠士:迟宝泉

门派:区调院赴疆带队组长、项目负责人

秘笈:两赴新疆皆无悔

侠踪:年轻时吃点苦对今后工作生活都有好处,这是他对吃苦的认识。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两赴新疆,他没有二话,无怨无悔。在若羌县阿尔金山上,他的胃大出血,一地的殷红让同伴惊呆,但他仍要坚持留在山上,是在田队的严令下才下山治疗,病情一得到控制又随即上山工作。这应该就是吃尽苦中苦的真实写照吧?!

侠士:王昊

门派:地环院驾驶员、赴疆后勤保障组成员

秘笈:“温室”开出顽强树

侠踪:对驾驶员而言,新疆是无比广袤的,新疆的路是“通天”的,车行数个小时不见车影人迹,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做到了;对土生土长的温州小青年而言,从习惯衣食无忧到负责全组人员的生活供给,角色的转变是巨大的,但他做到了;戈壁滩尘土飞扬,但大家总能坐上干净舒适的车子,他也做到了。这就是王昊,一位“80后”。

侠士:祝金红

门派:大队总工办驾驶员、赴疆后勤保障组成员

秘笈:年近半百未敢闲

侠踪:赴疆是领导临时找他商量的,但他一口答应。矿区多不通路,山上也无信号,需要驾驶员高超的技术,在他手中从没出过一点意外,可谓“老祝识途”。除了超负荷的驾车,他还主动请缨,忙起后勤工作。不觉年半百,围着锅台转,每天着围裙弯腰烧饭做菜,给年轻的技术员解决后顾之忧,并带来家的温馨。

侠士:张伟博

门派:新疆矿勘院高工、项目负责人

秘笈:与维族同胞亲如一家

侠踪:他被大家称为“工作狂”,忙起来常发狠劲,矿区的寒意抵挡不了他的工作热情。他喜欢独自冷静思考,甚至一整天都不和别人说上一句话,但他却和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打成一片。长期在新疆从事地质工作,使他熟悉当地民风民俗,和维族同胞有共同语言,一顿饭,一张床,在牧民眼里他就是自家人,给项目组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

侠士:左胜平

门派:新疆矿勘院技术总工、项目负责人

秘笈:乐与戈壁常厮守

侠踪:他在边疆工作已经很多年,熟悉这里的气候、环境和矿区。茫茫戈壁、巍巍天山,留下了他串串坚实的脚印。工作在他的安排里,总是放在首位,从未因私事而耽误工作,一年难得回家一次。远离家人,难免寂寞,但他坚守,他待同事、徒弟如亲人,创造“上下同欲,其乐融融”的人际氛围;工作多年,从未提出任何照顾。

侠士:蔡成利

门派:物化探院负责人

秘笈:兢兢业业的“领头羊”

侠踪:他本来身体就比较虚弱,在新疆恶劣的环境中更为不适应,病痛有时难以忍受,甚至行走困难。但作为现场负责人,他“忍”字当头,坚持带病野外作业,排阵布局、协调左右、统筹各方,为初出茅庐的物化探院精心打好第一战。他的努力,给了大家信心,一帮人受累不言累、吃苦不叫苦,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侠士:朱加民

门派:物化探院技术员

秘笈:“老地质”上新战场

侠踪:新疆六个工区他全部跑遍,战线长、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天气恶劣、地形险恶、后勤供给困难,每天几乎都要走上十多公里,有时走到半道下起雨来,只能忍受饥寒呆在半途过夜。新的战场、新的考验,但他以一位老地质工作者特有的毅力与执着,带着年轻人克服种种困难,为自己二十多年的地质工作生涯增添了一道亮丽。

侠士:孟金库

门派:地质工程分公司新疆雅满苏1207矿区钻机机长

秘笈:部队走出的尖兵

侠踪:深入茫茫戈壁滩,作业环境异常艰苦,工作难度同青田石平川矿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坚守并乐此不疲,钻机上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工作作风一丝不苟、任劳任怨;钻研技术细致严谨、谦虚好学。是什么让他如此决绝。这是因为他对钻机感情至深,听到钻机的轰鸣声才踏实,才有满足感。源自哪里?部队的培养,军营的磨练。

侠士:郑祖秀

门派:地质工程分公司新疆戈伦唐古什矿区钻机机长

秘笈:主动请缨上前线

侠踪:当地质工程分公司准备开赴新疆时,他是该公司老职工中唯一主动请战的。带着热情奔赴大草原深处,移钻机、搭帐篷、运物资,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在一线。在2700海拔地区开展钻探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汗水,在他手中,顺利打下了入疆第一钻,实现我队一大突破。是他的坚毅勇气和细致周全,使钻机始终保持顺利运转。

侠士:王华锋

门派:物化探院技术员

秘笈:新生中的“老黄牛”

侠踪:20087月他毕业来队,未及停歇便远赴新疆,作为一名新生,他没有观望、没有胆怯,而是积极主动、奋勇争先。在3000多米的高原上,他每天起早摸黑、抢抓时间。在疆一百多天时间里,他如一头“老黄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并提交了高质量的成果,为新生们树立了标杆。壮士无言,但大家都看在眼里、夸在口中。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