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国
分享到

在省地勘局系统关于遂昌苏村抢险救援工作总结会上的主题汇报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7-02-15    

 

报告!我队支援苏村应急救灾监测任务圆满完成

在省地勘局系统关于遂昌苏村抢险救援工作总结会上的主题汇报

 

编者按:114日下午,省地勘局在杭召开局系统护航G20杭州峰会暨遂昌苏村抢险救援工作总结会,对在护航及苏村救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提出表扬。其中,大队办公室及袁民豪、夏克升、吴昌懂、郭伟;测绘院及周洲强、龙刚、周治南、章国锋、王福平、石丁丁、邹思雄、龙周炯、刘枢鑫、施辉能等集体和个人分别获受表扬。周治南是表彰会上唯一先进个人发言代表。下文是其发言材料。

 

尊敬的林局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周治南,是十一队测绘院一名基层工作者。作为十一队的发言代表,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同时,也衷心感谢省地勘局及大队领导的信任和关爱,给我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回顾亲身参与丽水苏村应急救灾的所见所感。

9281735分,受第14号台风“莫兰蒂”和第17号台风“鲇鱼”的连续影响,丽水市遂昌县北界镇苏村村发生地质灾害滑坡,险情时刻危及着地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102,正值国庆假期的第二天,我院接到大队紧急命令,抽调9名年轻技术骨干组成应急监测小组,携带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量机器人,前往受灾地点进行抢险救灾应急监测。

在前往苏村的道路上,车内气氛凝重。有些成员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抢险救灾任务,大家深知此行,事态紧急、责任重大。小组于当晚8时赶到现场,长途驱车顾不上休息整顿,监测小组立即前往军地联合指挥部专家组的驻地,与专家们一起商讨监测方案,设计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并接受命令。

103早晨,我们主动请战,三名监测技术员与现场其他相关救援力量组成“十八勇士”,冒着生命危险,碎步爬过巨石旁的荆棘小道,徒手攀上海拔八百多米的滑坡山体安装棱镜传感器。由于滑坡山体比较陡峭,海拔较高,我们自带干粮,肩扛仪器设备,平均负重30多斤。不怕艰辛,披荆斩棘登上滑坡山体后缘平台。累了就席地而坐,饿了就啃一口面包,继续前行……近八个小时的持续作战,所分配的9个监测点及3个工作基站的布设工作全部顺利完成,并一次性调试成功,用血肉身躯架起一道监测预警安全线。

在工作基点后方搭建起的一个临时帐篷,是我们的应急监测工作站,负责监测滑坡体上部点位的位移和沉降情况。夜幕降临,气温已降至10度,被临时调派的监测技术员们,出发前竟来不及收拾秋装,只穿着单薄的夏季工作服。面对风雨交加夜深寒,我们没有丝毫退缩,迎难而上,小组成员自己动手,不停地往工作站搬运帐篷、篷布及生活物资必需品,在通

往平台陡峭的山路上来来回回七八趟,深刻体会到“下山容易,上山难”的艰辛。所幸电力部门在天黑之前为山上驻地通了电,通讯部门也接上了发送监测数据的专用网络,为我们的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1031630分,测量机器人开始工作,观测到首次监测数据,接下来就是紧张有序的全天候监测工作。时刻坚守岗位,认真操作仪器,细心处理数据,整理分析变形监测点的变化规律,及时发送给专家组研判,预警二次灾害,保障抢险救援武警官兵的生命安全,是每个苏村滑坡变形监测小组成员的责任与义务。

每一次鸣笛默哀,意味着又一个脆弱的生命停留在那一刻,来不及思考,来不及等你接受,便画上休止符。在唏嘘叹息之余,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监测工作使命重大,更加以全身心投入到每时每刻的现场监测工作中。人在大自然面前始终是渺小的,“灾害无情人有情”,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参加抢险救灾,与苏村人民共进退,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在监测期间,厅局领导亲临慰问,兄弟单位嘘寒问暖,社会各界深切关怀,都使我们倍感温暖,也让监测工作无后顾之忧。

在省地勘局的正确领导下,我队苏村监测小组坚守阵地,持续作战,截至1025日,整个监测任务持续24天,576个小时,累计监测到516组观测数据。本次监测工作任务受到省国土厅、省地勘局及丽水市国土部门的一致认可,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十一队监测小组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

裂缝滚石,吓不倒我们翻山越岭的脚步;风吹雨淋,浇不灭我们抢险救灾的热情;蝇蚊叮咬,动摇不了我们对监测数据的严谨;冷水盒饭,吃不凉我们日夜坚守的决心。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持测绘人的职业操守与敬业精神,落实好上级指派的任务,不辱使命,争当先锋。

谢谢大家!(测绘院  周治南)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