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工作站
分享到

金振民院士简介

  作者:    来源:本站    2019-03-20   

_V2A5643.JPG

金振民院士,浙江温州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我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球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第四届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PDP)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副总地质师,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曾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专家组顾问组委员,湖北省科协第七届全省委员会常委。

重点研究领域:岩石圈流变学和大陆深部构造;地幔动力学和超高压岩石相变;高温高压实验学及其在地球科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地质力学等)中的应用。在1986-2004年期间,8次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Riverside分校地质系)构造物理实验室和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系高温高压实验室进修和国际科研合作。

主要科研成果及成就:

金振民院士期以来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水对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强度的实验研究;973项目(子项目)——青藏高原岩石圈物性和流变学研究;国家大陆科学工程岩心的岩石物理性质研究。

1、对岩石流变学上地幔动力学和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发现上地幔动态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玄武质熔体(3-5%)在应力驱动下大量沿橄榄石矿物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这种分布引起矿物边界湿润,连结力减弱,加速物质扩散和流动。这一发现对阐明上地幔低速高导层(软流层)成因和大陆造山带物质不均匀流动具有广泛的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Nature”(自然)杂志(1994),并获该杂志的封面,也使我国这领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2、新建立了超高压榴辉岩流变本构方程,为揭示大陆碰撞造山带深俯冲榴辉岩质岩石圈板块断开(或拆沉)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了解天然榴辉岩塑性变形和研究上地幔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中国东部11个地区地幔橄榄岩位错显微构造研究,提出了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橄榄石位错稳态亚颗粒,是估算上地幔流变应力的最佳显微构造参数。

4、作为国际大陆科探计划项目(ICDP)顾问组专家委员,直接参与中国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的国际论证工作。与合作者一道,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岩石和中国大陆科学钻孔岩心系统物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高密度榴辉岩与低密度片麻岩之间高反射系数是引起地震强反射体的主因,不同尺度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和透入性应变面理组构是增强地震波各向异的反射载体。

5、成功地模拟了铬铁矿形成的机理,证实地幔岩中铬透辉石和铬尖晶石通过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铬元素,并富集呈工业品级的铬铁矿石。并做出了在国内外较高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成果。

金振民院士先后发表论文141篇(1979-2017),其中包括"Nature"杂志论文2篇。先后培养博士生16名,博士后1名。

重要代表性论文:

1.Zhen-Min Jin,H.W.Green II, Zhou Yi. Melt topology in partially molten mantle peridotite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Nature, 1994, 372, 164-167(获该期封面照片).

2.Z.-M.Jin, J. Zhang, H.W. Green II, S. Jin. Eclogite Rheology: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edlithosphere.Geology, 2001, 29(8): 667-670.

3.Z.M.Jin, H.W. Green II, R.S.Borch. Microstructures of olivine and stress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Eastern China.Tectonophysics, 1989, 169, 23-50.

4.Z.M.Jin, QuanBai, D.L. Kohlstedt. High-temperature creep of olivine crystals from four localities.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94,82: 55-64.

5.JinZhenmin, Zhang Junfeng, H.W.Green, Jin shuya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deep subducted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their geodynamic implication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2, 45 (11) : 769-977.

6.Jin, Zhenmin, Ji, S-C, Jin shuyan.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olivine and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China.Chinese J. Geophysics, 1994, 37 (3): 413-424.

7.金振民,金淑燕,高山,赵文霞.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局限于100-150km吗?—针状含钛铬磁铁矿的发现及动力学意义的思考.科学通报,1998,43(7):767-771.

8.金振民,欧新功,徐海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石弹性波速度:对地震深反射的约束.岩石学报,2004,20(1):81-96.

9.金振民,余日东,杨文采,欧新功.江苏东海县幔源橄榄岩包体及其深部构造意义.地质学报,2003,77(4):451-462.

10.金振民,QuanBai, D.L. Kohlstedt,金淑燕.铬铁矿预富集和上地幔部分熔融关系的实验研究.地质论评,1996,42(5):424-429.

11.金振民,章军峰,刘祥文,王璐.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学研究.现代地质,2007, 21(2):183-194.

 

主要获奖及荣誉:

1984年分别获地质矿产部和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教育部、人事部)

2000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一等奖

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教育部、人事部)

2005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