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永存——品读《我们仨》有感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5-12-07
编者按:日前,省地勘局工会在全局系统女职工中开展以“书香地勘·牵手幸福”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我队工会女职委积极响应落实,女职工踊跃参与,并在队内大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氛围,取得较好效果。本刊将分两期选登董艳、林莉、金纬纬、雷晶晶等四位女职工的品读感悟,她们细腻而独特的女性柔美笔触,或许会在不经意间触发您内心有关幸福的甜味!
爱 的 永 存
——品读《我们仨》有感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了她104岁的生日,这位百岁老人在先后失去爱女和丈夫的岁月里,安之若素,淡然处之,“在人生的边缘”收获着平静和智慧。《我们仨》,是2003年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所作,用淡然的笔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深切绵长的怀念,每一次读起它,都令人唏嘘不已,感动不已。
《我们仨》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通篇文字质朴简白,娓娓道来,讲述了“我们仨”生活六十三年来、平凡而又温馨有趣的故事。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与女儿之间,“我”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驿道上。“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一部分以梦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对失去两位至亲的苦痛,却带给读者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绵绵伤悲。内心痛楚全篇虽然只字未提,但其中说不尽的依依离别、牵肠挂肚,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倾泻纸面,源源不绝,读起来字字是血,声声是泪,令人荡气回肠,谁能不为之动容?
第三部分,作者的笔触渐渐集中到“我们仨”的幸福时光。无论艰难困苦,还是稳定安逸,生活中总是不乏快乐与满足。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历经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但只要三个人在一起,苦也变成了甜。志趣相投的夫妻,乖巧可爱的女儿,他们三人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奇思妙想。比如,饭后遛弯是“探险”,平常家居琐琐碎碎的事情被打趣为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寻常普通的做菜做饭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特别有滋味,“钟书吃得很开心”,读者读得也生动有趣。他们三人连吃馆子也是连带着看戏的,“只要三人在一起,便有无穷的趣味”。这些精彩的生活细节,也让读者读来忍俊不禁,欢乐畅快。
全书中没有悲痛欲绝的词句,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有的只是平静的叙述,含蓄、内敛、节制、细腻,就连对爱人和爱女,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人离去,先生也只是这样淡然地写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虽然只是平静的叙述,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难以言表的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人,最深的痛苦不是撕肝裂肺的呼喊,而是有苦说不出的平静,胸中好似憋着一股郁闷之气,无法排遣。前面三个人越是精彩快乐,后来“只剩下我一人”才更显得孤清难过。怪不得有人说,《我们仨》得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才更能体会其中滋味。的确,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在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之后,才能读懂这平静下掩藏的深情、思念、痛苦和无奈。
书中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三人割舍不断的亲情,还有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那种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退缩不前,而是把世态炎凉作为“美酒”般细细品尝,因为知道,体会越多,忧患越多,就越能开阔眼界,为学术研究增添素材。这该是怎样的“大家”才有的胸怀和智慧?这也给读者很大的启迪,作为普通人,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也该有这样达观的态度,把困难当做财富,不是畏惧而是尊重、感恩,坚强面对。要知道,一旦你战胜了此时的困难,你就又前进了一步,历经磨难,才能百炼成钢。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是无人比肩的大学者,他们淡泊名利,远离世俗和喧嚣,只愿一心一意、勤勤恳恳的做学问。钟书先生的《围城》出版后,名声大噪,但他却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夫妇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先生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如今,杨绛先生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但她却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这种取舍非一般人能做到。他们是真正的“大家”,金钱名利对他们来说,是负累,他们只愿物质上简单生活,而保持内心的富足。如今杨绛先生已经104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这无一不与她淡泊的心志有关,淡泊宁静以致远,不抱怨不愤恨,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得失,潜心研究,无欲无求,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这和如今社会上那些心气浮躁、沽名钓誉,打着学者名号为名为利、招摇撞骗的人完全不同,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就是能守得住心的人。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像先生一样,守得住自己的心,戒骄戒躁,淡然处之,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们仨》一书展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之路,以及他们那种天然的乐观精神,和作为学者傲然淡泊的风骨。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失散,又在《我们仨》中重新聚首,在书中嬉笑怒骂,温柔牵手,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杨绛先生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其实,爱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爱在心中,家就在心中,心爱的丈夫和女儿,他们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陪伴着先生。
在无边无垠、永恒长存的时光之中,他们三人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董 艳)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