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地质

推荐廉政建设文章之二 拒礼拒贿几法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2-04-15

推荐廉政建设文章之二

拒 礼 拒 贿 几 法

 

中国有句古话:“官不打送礼的 ”,说的是在送礼人面前,再严厉的官也不好意思板下脸来训人。面对送礼人,不受礼受贿是一个刚性原则,但如何拒礼拒贿却是一种艺术。

一、先声夺人,明确告示 清朝康熙年间,江苏常州的张埙到任登封后,了解到登封县贿赂成风,官不理事,民不聊生。三天后,就召集县衙人员,明确宣布: “ 不取一钱,不枉一人 ” 。同时,在县衙的门口还立了一块表明誓言的巨石。这样一来,有的人想投机取巧送礼也不敢了。经过他的治理,登封县人民安居乐业,政事清明,老百姓送给张埙 “ 官清民乐 ” 四个字以称颂他。

先声夺人还可以应用于送礼者尚未提起所求事宜时,首先 “ 约法三章 ” ,表明自己做人原则,将对方的话口封住。

二、晓之道义,当场拒绝

东汉时期的杨震被誉为 “ 关西孔子 ” ,一次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半夜怀揣重金前来谒见。他对杨震说: “ 深更半夜,此事无人知晓。 ” 杨震面对重金,没有动心,回答: “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 来人羞愧难当,只好收起重金告辞。南北朝时李幼廉为官做人清心寡欲,有人将黄金珠宝送给他,他当场扔到地上,告诉来人: “ 你以黄金珠宝为宝,而我以保持清廉名节为宝。 ”

杨震拒金,胜在义正词严,幼廉拒宝,胜在道义分明。

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就是,当下属或者陌生人来送礼时,完全可以拉下面子,晓之以道义、纪律、法规,当场予以拒绝,态度要诚恳,立场要鲜明,柔中见刚,使送礼者没有回旋余地。

三、薄受厚馈,婉然相拒

南北朝梁武帝时的清官郭祖深为官清廉节俭,有一次一个老妪送他一个未熟的青瓜,他再三推辞不下,只好收下,立即教家人送了一匹布过去。无独有偶,宋代有位叫刘温叟的官员,有一次家乡亲戚为求其办事送给他一车粮草,他回赠了一件价值高昂的衣服,送礼人感觉十分惭愧,于是就把粮草带回去了。

我们往往会碰到送礼人是亲朋好友的情况,不收,他们会埋怨你不讲情面,甚至可能会结下怨仇,收下吧,又违反工作纪律和法律。这种 “ 两难 ” 局面的确难以处理。郭祖深和刘温叟的做法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既不得罪他,又让他明白送礼也是白搭,反而要让受礼人多贴出东西。如此一来他送礼的意图就难以实现。

四、援引案例,借以示人

明朝朱元璋实行 “ 重典治吏 ” 以促使官吏廉洁从政:官吏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一贯以下杖八十,四十贯处斩;官吏犯赃款罪,轻者罚苦役,守边疆,赃满六十两,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为此,也重典处斩了一些人,并将案例编成《明大诰》发给官吏学习。当时官吏深为震慑,相互以案例为戒,不敢越雷池半步。

今天,我们的干部应该说对一些不正之风还是有警惕之心的。但是,由于送礼人无所不用其极,在送礼的方式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总是借亲情、友情、老乡感情等理由进行掩盖,往往也令人防不胜防。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头脑冷静,态度鲜明地予以拒绝。对方既然谈感情,那么不妨举一些系统内发生的案例来作为 “ 挡箭牌 ” : “ 最近我们系统发生过这样的案子 …… 他们为此丢了位子,既然你为我好,就应该为我考虑,不要让我为难。 ”

五、上交组织,清白于心

刘少奇同志当年在淮北开展革命斗争时,有一次紧急军事转移,依依不舍的房东趁他不注意,将一些红枣等干果塞进他的行李包中。途中休息时,他才发现。当时的形势已不可能退回,于是,他便将东西上交组织。

一代伟人就是如此在细微之处严于自律。当然,房东大娘送干果并不是对刘少奇同志有所图,但是,他这种做法仍然可资借鉴。对于无法拒收的钱物,将其上交单位纪委等组织,保持自己的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丢掉心理包袱,照样坚持按原则办事。上交组织后,还可以正告行贿人,使其丢掉幻想。

六、讲明政策,送礼枉然

江苏省监狱系统实施了 “ 狱务公开 ” 活动,对涉及到减刑、假释的条件、标准、程序都实行 “ 阳光操作 ” 。在系统内的一次廉政先进人物经验交流会上,一位先进就介绍说,有一次一个家里很穷的罪犯亲属到他家送礼。他首先将当前监狱减刑、假释的操作标准对其进行了宣传,又告知现在的狱务公开制度,该减刑的不送礼也能减,不该减的送了礼也不能减,这名罪犯亲属恍然大悟,说: “ 早知这样,我们就不全家凑钱送礼了! ”

七、公之于众,以儆效尤

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中的大学士刘统勋,平时勤俭仆素,讨厌别人奉承,偏偏有个资郎喜欢奉承送了一份厚礼。第二天,刘统勋召集全体官吏,当众对资郎呵斥: “ 半夜三更叫门,不是正当人的行为嘛!今后再犯,严惩不怠! ” 这种 “ 公之于众,以儆效尤 ” 的方法,今天也不乏其例。某县县委书记上任后,先后有 9 名干部给他送了 3 万多元,他不仅将钱退了,还在 “ 五套班子 ” 会议上当众曝光了送钱人的名单,令送钱人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这种 “ 公之于众,以儆效尤 ” 的曝光方式,是打击行贿送礼之风的一剂 “ 猛药 ” ,尽管比较刚猛了一点,甚至有可能会招来送礼者的仇恨。但是,对于那些像 “ 狗皮膏药 ” 一样屡次三番不死心的送礼人,如果想一下子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倒不失一个 “ 快刀斩乱麻 ” 的办法。


点击量:
分享到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