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

【奋战在新疆】系列报道之四

作者:关雨、陈斌 来源:本站原创 2010-03-05

编者按:今天,在我队大力实施“地质立队、地质强队”的发展战略时,我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常人不可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他们在远离家乡的边疆让青春飞扬,在艰苦的环境中让人生闪光。他们为我队的地质找矿事业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他们不愧是我队的精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努力和付出,又怎么会有成功。我们从本期通讯开始将连续宣传他们的事迹,就是要激励全体职工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要继续发扬地质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三光荣”精神,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为我队的发展大计贡献力量。

新疆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马德义副队长连连赞道——

你们是一支嗷嗷叫的钻探队伍

“倾角60度、完成孔深600.1,技术难度远大于垂直地面下钻,单孔深超1000的钻孔。在如此恶劣的作业环境中,面对陌生的地层,你们能顺利拿下这个钻孔,叫人佩服,足以证明你们是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顽强,肯吃苦,啃得动‘硬骨头’,‘嗷嗷叫’的队伍。”新疆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主管钻探工程的马德义副队长见到我队地质工程分公司总经理袁波时,竖起大拇指连连赞道。

2009年十月,我队地质工程分公司驻新疆钻探项目组孟金库机组承接了由新疆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分包的,位于哈密市于泌城地区的小堡铜矿钻探项目中技术难度最高的一个钻孔。按设计要求,孔位处于半山腰上,倾角60度,孔深600。地层情况十分破碎复杂,经推算开孔点离终孔点水平距离近300,之间需穿越两座小山包、三条山沟。如何有效解决钻机在小倾角进尺时降低钻头磨损度,防止钻杆卡于斜孔内导致废孔,提高破碎层的取心率等等的技术难题对于我队,乃至整个浙江省地勘局的钻探队伍来说几乎没有先例可循,较为棘手。

时间紧、任务重。机长孟金库带领技术骨干赶赴施工地域查看地形、预定开孔位置,研究设备进场路线、营地选址和钻机放置方案;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往年的气候变化情况,解决后勤物资供应问题;向地质技术人员了解施工地层的情况,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刚开始时一切还算顺利,每日两班保持12左右的进尺量,提取的岩心虽说破碎,但还算较完整。可当钻头前进到200左右的孔深时突然受挫,日进尺量降为不足1。经技术排难发现,孔内岩粉不能完全排出,当钻具下放到孔底时,钻头及其间隙完全被岩粉“淹没”,导致机台泵压持续升高,使得钻头一下子失去了下探的“锐气”。也恰在此时,寒流来袭,气温急剧下降,大雪比往年提早了一月来临,钻机用水被牢牢得“焊”在水箱里,上提钻具用的钢丝绳与小滑轮也被冻得“不可开交”。时间稍纵即逝,难题刻不容缓,孟金库、关雨、张新军等几位技术骨干连续几天都守在机台寻找解决方案。钢丝绳与小滑轮的解冻问题只需安排人员采用煤油喷灯定时烘烤就可排除,可岩粉“淹没”钻具的难题始终排除未果,依然横于眼前。

怎么办,不能坐以待毙。班组连夜驱车请来六队的钻探专家排疑解惑。随后,班组在专家指导下,更改泥浆的配方,再次开机下钻。等待的时间总是那么熬人,时间分秒的飞逝,突然从孔内返回水槽里的泥浆比先前浑浊了许多,泵压徐徐下降并稳定在正常值内,这就证明掺有一定比例红土的泥浆提高了携带岩粉的能力,钻头开始“虎虎生威”,继续奋力向前冲刺……

经过七十个昼夜的艰苦鏖战,当六队的技术人员宣布该孔达到设计要求,可以顺利终孔时,班组成员才暗暗松了口气。可他们却料想不到,靠着这股“嗷嗷叫”,肯吃苦、勇拼搏的精神,单凭这一个钻孔,就在如疆开展钻探作业的施工队伍中,打出了我们十一队钻探人的气势,赢得了称赞和尊重。   


点击量:
分享到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