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国

“女工匠”周闽敏带领QC团队四年连创四项发明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8-04-24

 

“爱红妆,更爱武装”,

“女工匠”周闽敏带领QC团队四年连创四项发明

 

日前,我队在地质科技创新方面再获佳绩,勘察院80后“地勘女工匠”周闽敏,“爱红妆,更爱武装”,带领团队连创四项发明,先后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一种防偏移甩动的钻杆》《一种带扫孔钻头的井管》《水上钻探泥浆引流设备》及《带有双层套管的水底钻探设备》等四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也是在队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该院近年来高度注重QC小组活动,并将此“孵化”为地质技术革新创新平台,鼓励更多的年轻骨干技术员在一线实践中,聚智搞发明创新的一连串漂亮缩影。

搞发明创新,除了得讲究个“巧劲”,结合生产实践,善于发现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的突破点,再揪住这个“点”动脑动手;还得讲究个“狠劲”,肯吃苦,勤钻研,强毅力,能坚持,并在无数次失败中追寻成功的曙光。而在这漫长的,绞尽脑汁的过程背后,都藏着关于发明团队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说起这四项专利,得从2013年该院在一个勘察项目中尝到的甜头说起。那年3月,该院受邀在为温州市永嘉县某业主单位进行桩身取芯检测作业时,遇到了“检桩桩长60m,桩径800mm,钢筋笼以内600mm,长细比为75……”当时此类长细比的桩长取芯在温州地区毫无经验可循,邀请温州地区多家取芯施工单位前来支援排忧,均表示无法保证取芯成功率的紧迫情况下,该院成立了以女将周闽敏为组长,80后技术人员为主力的QC小组,聚智攻难关。经过一番严谨的“抽丝剥茧”后,QC小组始着手自行设计钻杆稳定导向转轴,安装在两根钻杆接手处,从而增加钻进过程中钻杆的稳定性。同时,利用同心圆原理,使多个稳定导向转轴始终保持稳定,以此“双管齐下”得以有效控制钻杆在转动过程中的偏心率,从而大幅度提高一次钻进取芯的成功率。正因由此总结创新成果而来的一项新型实用专利——《一种防偏移甩动的钻杆》,帮助该QC小组首次问鼎国家级QC成果发布领奖台。

 

在找到创新助推效益增长的“法门”,该QC小组紧紧抓住近海围垦等涉海等涉海勘察项目,在施工工艺方面偏安传统保守的“短板”,再接再厉。年轻的团队,总是那么的富有朝气,好似从来不知道“疲倦”的滋味。小组成员白天在蹲守钻机搞调查分析,收集关键数据;晚上则汇拢想法,捋清思路,积极寻找影响浅海海域钻探施工效率的主要因素。创新、验证、失败,再创新、再验证、再失败,这种循环过程在没日没夜的加班中周而复始。终于,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设计试验,幸运女神悄然降临——通过将单套丝扣套管改为法兰接口套管与丝扣接口套管双套管伸缩式施工工法,及泥浆引流管的创新设计,有效解决了海上钻探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大幅度降低了项目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的生产效率。而由此创新而来的《水上钻探泥浆引流设备》《带有双层套管的水底钻探设备》两项新型实用专利,让这支年轻的QC创新团队,在国家级QC成果发布会中,再度捧回银奖。

2016年,作为全队“大地质”战略布局中拓展城市地质的“当红作”之一,《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浙江省部分)地下水监测站点土建工程IV标段》项目的“订单”,落到了勘察院。为了补充年轻技术骨干力量,周闽敏被抽调到这个项目组。面对任务书上共计102个水文孔成井施工及其他工程孔的钻探施工量,与现实施工中一个半月才完成3个钻孔工作量的拖沓进度,性格偏急躁的周闽敏实在是有点坐不住了。一面主动请缨,夸下“海口”,要提升效能;一面找来原来QC团队的成员,启动QC攻关。有着四年QC小组活动经验的团队很快又开启了头脑风暴模式,争分夺秒地对施工过程中,数十道工序和各种施工工法进行细致分析,对末端因素一一确认后,再对施工过程和工艺展开多处创新改进……《一种带扫孔钻头的井管》的新型实用专利,在较好地解决生产效率问题的同时,再次为该QC小组带来了两项国家工程建设(勘察设计)荣誉,周闽敏获得个人国家工程建设QC小组活动优秀推进者荣誉。

四年之中搞定4项国家专利,连续5次登顶国家级荣誉,数十项技术革新成果应运而生,这一切不仅凝聚着这批80后年轻技术骨干,刻苦攻关敢于向技术难题下狠手,不知疲倦勇于向更高技术层次发起冲锋的智慧汗水,更可被看成是,我队“温州地质地勘铁军”中的年轻技术骨干越发成熟,并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果成绩,传承地勘工匠精神的一连串缩影。

加油吧!地勘铁军!

新时代,一定更加美好!

(办公室)

 

 

 

 


点击量:
分享到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