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开启效益之门的“金钥匙”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4-04-30
技术革新,开启效益之门的“金钥匙”
如何提高细长灌注桩钻孔取芯的成功率?我来给您支支招……
近日,在浙江省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的2014年度浙江省工程建设(勘察设计)优秀QC小组评选活动中,由我队勘察院报送的技术攻关型课题——《如何提高细长灌注桩钻孔取芯的成功率》夺得一等奖,并代表浙江省勘察设计协会参加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主办的QC小组评选活动。
追寻此次获奖的源头,那得从2013年承接的一个勘察项目说起。去年3月,我队勘察院在为温州市永嘉县某业主单位进行工程勘察时,业主方希望我方能“顺带”完成对其部分工程基桩进行桩身取芯检测作业。“检桩桩长60m,桩径800mm,钢筋笼以内600mm,长细比为75……”项目组面对此类桩长开展桩基取芯作业的确是毫无经验可循,一时还真有点犯蒙,只得赶忙邀请温州地区多家取芯施工单位前来助阵,但是受邀方一听桩长细比这么大,纷纷摇头均表示无法保证取芯的成功率。怎么办?当然没二话,别家不肯干,只能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硬着头皮也要顶上。但是技术活毕竟来不得半点含糊,在对第一根基桩进行取芯作业时,钻孔孔深下钻至18m已偏离桩身,未能达到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不得不进行第二次钻孔作业。项目组一面继续组织作业,一面又多方寻求技术破题以期控制作业成本,可兜转了一圈之后,得到的答复仍是“目前在温州地区对此类长桩进行取芯检测作业,钻芯孔不能一次取芯成功已属于老大难问题”。“组织QC小组研究新工法,进行技术革新,捅捅这个‘老大难’的马蜂窝”在院技术讨论会上,有人提议道。时不我待,勘察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随即成立了以女将周敏闽为组长,80后技术员陈世明、谢俊峰、吕子钏等人为主力的QC小组承担技术革新工作。
万事开头总是难,但只要捋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病灶总会迎刃而解。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要求,钻芯孔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5%,但实际作业中,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钻杆的长细比会随着钻进深度的加深而增大,钻杆整体由相对刚性转为相对柔性,在钻进过程中随着钻具转动,其偏心率会不断增大,自然引起钻孔孔斜增大,最终导致钻孔过早偏离桩身。如果能控制好钻孔垂直度,降低钻进时的偏心率,不就能有效保持钻芯孔的垂直度,提高一次钻进取芯的成功率吗?该QC小组通过调查试验发现,目前温州地区业内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在钻杆上安装扶正稳定器来保持钻孔的垂直度,但是仍旧无法有效控制钻杆在孔内发生甩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扶正器与钻孔孔壁套合不佳。一番严谨的“抽丝剥茧”后,QC小组抓住“主要矛盾”,开始着手自行设计钻杆稳定导向转轴,安装在两根钻杆接手处,从而增加钻进过程中钻杆的稳定性;同时利用同心圆的原理,使多个稳定导向转轴始终保持稳定,在增强钻杆相对刚性的同时,起到较好的扶正导向作用,以此“双管齐下”得以有效控制钻杆在转动过程中的偏心率,从而大幅度提高一次钻进取芯的成功率。最终,该QC小组凭借着狼性狠劲,在失败与接近成功之间反复试验与改良,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促使该项技术革新取得圆满成功。依据跟踪统计,此项技术革新实际应用后,对于长度大于40m的基桩进行钻芯作业,单台钻机从原来每个月只能完成5个钻孔的工作量,增加到能完成8个以上钻孔的工作量,一次钻进取芯的成功率达100%,产值不仅翻了一番,同时还切实提高了钻芯法检测的工作质量。
技术革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开启效益之门的“金钥匙”。该QC小组的一群80后,在老大难问题面前以智慧与勇气直面挑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今年参加浙江省工程建设(勘察设计)优秀QC小组评选活动进行工法现场演示时,赚足了眼球,评委会还特别称赞了十一队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勘察院 周闽敏、王 瑜)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