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热点
分享到

温州七星斗城的前世回眸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2017-09-06   

 

“山如北斗,城似锁”

 

——温州七星斗城的前世回眸

 

温州,一座山江海交融的滨海山水之城,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这里,是我国山水诗的发祥地,是南戏的故乡沃土,是数学家的滋滋摇篮,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温州,中国风水第一人郭璞选址建成的一座城市,一座国内外有名的风水之城。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永嘉郡建城,恰巧郭璞客居温州,故请他“为卜郡城”。这位精通五行阴阳堪舆之术的大儒,因势因貌,取“依江、负山、通水”之原则规划建城。他登上西郭山(现称郭公山),通眺地形,诸山环列,好似北斗星座,依山控海,形势险要,是建造郡城的宝地。其中华盖山、松台山、海坛山和西郭山形成北斗的“斗魁”,积谷山、巽山形成“斗柄”。据此议道跨山筑城,可长保安逸,因此称为“斗城”。经过1500多年的建设,温州成了河网密布的水乡之城,平面形似一把锁。

温州城有二、三十条近东西向和数条近南北向的内河分布其中,象如今的三垟湿地一样,是名富其实的水乡。比如,信河街、仓河巷、八字桥等地,填了河留了名,没了河没了桥;比如灰桥、双莲桥、地质桥等地,原是石板桥现已拓宽重建,桥在名在却已是物是人非。这些地名反映了城市的古今变迁。如果说温州城的变迁算是今生的话,那么温州的前世――地质历史上的温州城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白垩纪强烈的火山喷发形成了“斗”的物质基础

翻开地质编年史,温州城附近至今,除中生代的白垩纪的火山岩地层外尚未发现有更古老的地层。

距今约1.21.0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府冲速度加剧,导致温州-镇海北东向大断裂及其配套断裂的强烈活动,随之而来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伴随岩浆侵入,火山岩浆活动达到全盛时期,温州及周边附近发育了浓厚色彩的磨石山群巨厚的陆相火山碎屑岩堆积,堆积厚度超过1600m。此时火山连着火山,争相喷涌,场面恢弘。

第一阶段(相当于高坞组-茶湾组):火山活动高强度猛烈地爆发,堆积了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厚度大于800m,尔后火山活动开始减弱直至停歇,岩浆由酸性-中酸性-酸性演化,末期在低洼地带堆积了一火山喷发-沉积产物。

第二阶段(九里坪组):火山活动强度总体减弱,表现为火山爆发和喷溢作用,形成了火山碎屑岩夹熔岩的组合,堆积厚度受火山构造及规模控制。此时产生放射状、环状断裂,形成了大罗山、胜美尖为代表的破火山构造。

第三阶段(馆头组-朝川组):火山活动早期已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后期火山活动逐渐增强的迹象但范围明显缩小。这一时期伴随着地壳升降运动,温州-镇海大断裂的继续活动,东盘上升西盘下降,地表形成了林里盆地,馆头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岩性为灰黄、浅灰、灰绿色含砾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朝川组为一套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由于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作用产生放射状、环状断裂,形成了温州破火山构造,后期沿断裂火山构造弱地带侵入潜火山岩和北东向的岩脉群。

二、第三纪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构成了“斗”的骨架――七星

在此后四、五千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俯冲速度的相对放缓,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强度明显降低。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升降为主,地表处于风化剥蚀阶段,未见有沉积地层。

在温州城东侧深部温州-镇海大断裂的持续活动,以及大量的浅层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活动,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交叉控制形成了温州破火山。此时,火山活动明显减弱,断裂把温州连绵的火山山切割成似连非连的孤山,形成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沟壑,再加上长期的风化剥蚀温州市区山脉高度也明显降低,后期受北东向构造控制,一系列岩脉群沿北东向构造侵入,形成了市区一带的构造剥蚀山脉。最终形成了环绕郭公山、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松台山等突起山峰,而城中的大南路一带离地最深100m左右深谷,这就是原始的“斗”的形态。

三、第四纪三次海侵海退丰满了“斗”的肌体,完成了“斗”的塑造

自第四纪早期(约200万年至今),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升降运动为主。中更新世早期:气候开始变得温暖湿润,水流作用活跃,瓯江雏形逐渐形成,斗外的北侧底部开始有陆源的砂卵砾石堆积物。河床相中以灰、灰黄色砂卵砾石为主;山麓地带为冲洪积坡积为主。晚期气候逐渐变暖雨量充沛,瓯江继续发展,河流不断扩大;晚期末,河流水量减少,沉积物变细,成湖沼地区,沉积物有粘土、粉质粘土,露出地表氧化固结成“硬土层”。

1、第一次海侵(晚更新世早期):气候变暖,雨量充沛,楠溪江水注入瓯江,使瓯江向南扩展至南白象附近,梧蜒平原均成了瓯江河道内,瓯江江面十分宽阔,冲积物有白色砂卵砾石。而后地壳下降,海水沿古瓯江塑江而上入侵,发生第一次海侵,海侵到达温州城的海坛山。这时海坛山成了海岛,而其它的山依然是山,沉积物有海相微体古生物,海水退却氧化固结形成粘土、粉质粘土。

2、第二次海侵(晚更新世晚期):气候再一次变暖,雨量充沛,河流发育,瓯江河道出现摆动,形成了砂砾-粉细砂-粘土的两个沉积旋回。后期地壳下降,发生第二次海水入侵,海侵范围比第一次还要大,使温州斗城的山全成了海岛,也使海岛之间有了海相沉积物的软土联结。海侵地段有海相硅藻与有孔,海水退却后湖沼相地层发育,沉积层裸露地表成硬土层。

3、第三次海侵(全新世初期、中期):初期气候变得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平面迅速上升,发生大规模的第三次海水入侵,海侵范围覆盖了温州平原区,水深达2050m,此时的瓯江囗退到了桥下洋湾,广大平原区基本上为海相淤泥质土。后来海水暂时退却,形成湖沼相沉积。中期以后海水又迅速回侵,海侵达到高峰,平原区一片汪洋。温州城的山又全变成了海岛,海岛之间又有了一层厚厚的海相青灰色淤泥沉积。

全新世晚期距今约2500年,气候与当代相仿,海平面下降,瓯江向海延伸河道两侧平原沉积了灰黄色灰色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等,湖泊退缩,河网宽度变小,平原区表层逐渐固结成硬壳层,成了人类适宜生活生产的土地。

中生代白垩纪形成的环绕在温州城四周相对突起的松台山、华盖山、海坛山、郭公山等斗城的骨架;第四纪几次海侵沉积了软土,后人在骨架之间建设了城墙,这骨架和城墙也就构成了“斗”壁;由新生代第四纪形成平坦的土地与河网构成了温州“斗”的平底。这就是温州七星斗城的前世由来。

(傅正园)

 

 

 

版权所有: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备案号: 浙ICP备16006943号 CopyRight© 2018 11th Geology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285号